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董忠: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2013-03-20   查看次数:179
  

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并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必将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我国人多地少,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现在看来,确实立意深远、发人深省,越来越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一)科技对近年来农业连年丰收功不可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期,实现了历史罕见的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这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没有农业科技的支撑,就不可能有今天农业的好形势。全国粮食亩产由2002年的293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344公斤、提高了17.4%2011年单产增加对粮食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3.5%。回顾一下,农业科技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超级稻、抗虫棉、矮败小麦、双低油菜、禽流感疫苗等,都是国际公认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在长期研究基础上,这些年都有很多新的进展。二是大量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普及。一大批动植物新品种大范围应用,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取得突破,测土配方施肥广泛开展,节水、节地、节肥、节药等节约型技术推广迈出重大步伐。三是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大踏步推进,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32.3%提高到54.5%,化肥、农药、农膜、混合饲料等基本普及,温室大棚、规模养殖等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四是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得到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显示出重大作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镇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普遍建立,大多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些,都对农业连续八年丰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未来农业更加需要依靠科技的引领和支撑。当前我国农业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农产品的总量需求持续增长,对质量、生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土地刚性减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同时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呈多发、重发态势,农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新的形势,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已基本没有余地,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使用也难以为继。只有更加依靠农业科技,才能突破资源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双重约束,才能破解比较效益下降和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的双重困扰,才能应对农产品需求既要多、又要好的双重挑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三)世界农业科技革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正在引领和支撑世界农业格局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发达国家正在对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新的统筹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我们必须采取大力度措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否则就会在这轮竞争中,把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拉得更大。同时也要看到,迅猛发展的农业高技术对各国是相对平等的,如果我们应对得当,完全可以利用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进而为我国农业开辟广阔发展道路。

  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如何定位农业科技的性质,是一个关系政策方向的重大问题。1号文件明确作出“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以下简称“三性”)的论断,深入借鉴和汲取了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了农业科技的特珠性和我国国情、农情的特点。第一,大多数农业技术属于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获得有效供给。公共产品的特点就是具有消费、使用和受益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像施肥、播种、剪枝等农业技术,一个地区、一个农民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地区、其他农民的使用,而且一个农民使用之后往往也很难阻止他人使用,使用技术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私人部门和企业就不愿进入,因而必须进行政府干预或者直接由政府提供。第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动植物疫病防控、耕地和草原保护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土保持等许多农业技术,都有很强的外部性,应当以政府投资和公共科技部门研发为主。第三,我国农业经营主体是2.3亿多农户,户均经营土地规模不到9亩,农业企业整体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短期内难以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第四,农业科技的公益性也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即使是美国、法国等农业企业实力雄厚、知识产权保护充分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保持着强大的政府农业科技体系,在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三性”的论断,有着非常丰富的政策含义。首先,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上发挥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要强化政府的投入责任,让公共财政成为农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其次,国家农业科技机构在农业科技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骨干主体。第三,农业科技的“三性”特征并不排斥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活动。相反,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培育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即使是国家农业科技机构和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也要鼓励探索公益性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与发达国家比,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50%以上的猪、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大多数国产农机产品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水平。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高,目前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三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目前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例仅为0.6%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比例,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发展中国家1%的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四是农业科技存在许多体制机制障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五是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针对这些问题,1号文件明确要求,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具体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政策: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这是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支撑。今年要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时要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2.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这事关农业科技跨越发展的路子和方向。既要“顶天”,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又要“立地”,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总的要求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3.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基础研究,重点是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是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同时还要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突破一些技术瓶颈,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4.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一是解决科技资源整合不够的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二是解决农业科研院所活力不足的问题,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三是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特别要完善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价机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

  5.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当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公用经费不足、稳定支持不足。为此,1号文件要求,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要求,增加涉农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数量。加强地市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

  6.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种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要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实施力度。

  7.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我国农业科技的一个顽症。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在推广的“主力军”上作文章,千方百计增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首先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其次,要改善基层农技推广的人员待遇和工作条件,做到“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即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今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再次,要加大基层农技推广改革力度,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有责任、有压力、有激励。

  8.引导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技服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公益性农技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关键是要完善激励机制。要支持他们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把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研究员制度。

  9.培育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是充满活力、很有潜力的农技推广力量。要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他们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

  10.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主要缺“两头”的人才:一类是上头的、高端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另一类是下头的、基层的农技推广人才。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和自主流动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和评价标准,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才,一是要对他们广泛开展分层分类定期培训;二是要完善他们的职称评定标准,评聘职数向乡镇和生产一线倾斜;三是要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四是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按承担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

  (作者系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