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News  
相关信息:   新闻中心公司动态    

 没有可以显示的相关信息。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农业部编制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即将发布实施。这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和农业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对转变农业指导方式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末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都强调,要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权,继续保持农业稳定发展,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今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时,把“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放在了首位。为此,今年以来,农业部集中力量,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了优先发展的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水产品等11个产品的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这些品种的主攻方向、优势区域和发展目标。做好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规划,将有效地克服和防止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使结构调整的目标更加明确、工作重点更加突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有利于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尽管几年来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地区间产品和结构雷同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还比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尚未形成,地区比较优势没能充分发挥。一些传统农产品产区,由于规模小,产业链短,营销服务跟不上,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因此,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区,把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形成优势产区,是一些发达国家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经验。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选择一些优势农产品,在一些最能够发挥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优势的地区,进行集中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有效抵御国外农产品冲击,扩大农产品出口,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第三,有利于加快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速减缓,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而增收最困难、最缓慢的则是从事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受到国际市场冲击的可能性最大,这些产区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增加农产品主产区农民的收入。优势产区大都处于农产品主产区。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开辟农民就业渠道,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在我国现有国情和土地经营制度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很大。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是生产力区域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在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实行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财政扶持政策,增加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建设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扶持壮大优势产区的市场经营主体,切实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领导,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我国农业将在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将为国内外消费者的生活添彩。来源于2002年10月28日《农民日报》
   
 
[信息录入日期] 2002-10-30